截至2025年上半年淘配网,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9491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约29%。这一迅猛增长背后,是中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决心。
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如何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成为当务之急。2025年9月最新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绿色电力革命正面临消纳难题,而储能产业被寄予厚望。
01 绿色电力跨越式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23年6月,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占总装机的48.8%。
这一趋势在2024年进一步巩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淘配网,2023年全国绿电省内交易量达到537.7亿千瓦时,而2021年这一数字仅为6.3亿千瓦时,三年内呈倍数增长。
绿色电力交易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与需求侧用户直接连接起来,一方面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扩大,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获得绿色权益,提高其ESG表现和“出海”竞争力。
02 储能技术破局消纳难题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消纳问题日益凸显。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为96.8%,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为98.3%,但局部地区弃风弃光现象仍较突出。
中国绿电资源存在供需错配问题。太阳能、风能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而绿电需求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新能源供给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型储能被视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促进可再生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需处理好发展规模、布局、节奏与消纳能力之间的协同关系。这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在电力保供中已发挥重要作用。江苏、山东、云南先后开展全省新型储能电站用电高峰期间集中调用,最大放电功率分别达714万千瓦、804万千瓦、474万千瓦,调用同时率达到95%以上。
03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政策支持是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2025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拓展电网侧储能应用、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等。
市场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华北、西北、南方地区是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主要增长区,占全国新增装机80%以上。各地通过容量租赁、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等方式,探索创新市场模式和成本疏导机制。
“新型储能行业逐步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根据《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将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2.4亿千瓦。
全球能源转型看中国,中国储能看宁德。目前宁德市建成及在建锂电池总产能合计330吉瓦时,占全球产能比重超20%,实现从原材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拆解提取原材料全闭环发展。
中国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涵盖全球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随着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储能产业将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未来几年,随着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中国在绿色电力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淘配网,为全球能源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升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